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9%、80.76%
朝阳着力建设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今日,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朝阳分会暨朝阳市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开幕,此前获悉:朝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70万亩以上,总产量连续4年突破60亿斤大关。引人注目的是,朝阳市杂粮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4年种植面积达137.5万亩,占全省的79%;总产量8.9亿斤,占全省的80.76%,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近年来,朝阳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使命,锚定省委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力建设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地。朝阳不仅有5个县(市)是国家产粮大县,同时,作为辽宁省杂粮主产区,这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今日朝阳,正在探索“从一粒种子到一碗好粮”的新实践,从杂粮“产量大市”向“产业强市”“品牌名市”华丽蝶变。何以实现如此跨越?朝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玉民从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度解读。

??这里拥有天赋地造的“黄金坐标”。朝阳位于北纬41°,是世界范围内杂粮生产的黄金纬度带。这里年均日照长达2700小时,昼夜温差年平均14℃,这种独特的光热条件非常有利于谷物干物质和芳香物质的积累。国土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1/7,肥沃的弱碱性褐土尤其适合杂粮生长。坡度5°到30°的丘陵缓坡铺展在朝阳的大地上,绘就了杂粮的传奇。

??这里拥有千年传承的“黄金基因”。朝阳不仅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可追溯至58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1979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碳化粟粒,印证了这片土地悠久的农耕文明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指出:“红山文化时期的朝阳先民已掌握轮作休耕技术,他们种植的‘红谷子’正是现代朝阳小米的直系祖先。”

??朝阳不仅传承着古老的轮作休耕生态智慧,更积极引入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科研力量,让这些承载历史的古老品种,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今日朝阳,不断擦亮“杂粮之都”这块金字招牌:这里不仅形成了以小米、高粱、黑米、荞麦、绿豆、红小豆等为代表的丰富杂粮品类体系,而且正在把“精深加工链”的产业图景变成现实。

??——“朝阳小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朝阳杂粮被评为金奖。2018年,“朝阳小米”获得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在“中国天气”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秋分节气发布会上,“朝阳小米”获得了“节气名品”荣誉称号。

??——辽宁格兰生态农业开发的酿酒高粱,其支链淀粉含量稳定在95%以上,成为众多酒企竞相追逐的“液体黄金”;建平王老汉通过自主提胚技术提取的小米胚芽,开发出高营养价值的植物油产品;农业产业强镇朱碌科镇年杂粮深加工达到40万吨;全市72家加工企业构建的产业集群,在市场化浪潮中重塑着朝阳杂粮的经济链和价值链。

??今日朝阳,正在致力于让杂粮“从朝阳田野走向世界餐桌”——“三条高铁、三条高速、一条航线”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其全域融入北京、天津和沈阳经济发展“一个半小时经济圈”,这里的农产品也随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朝阳杂粮最快72小时就能摆上欧洲的货架;2024年“双十一”期间,“朝阳化石鸟牌小米”在京东平台创下每分钟售出267单的纪录。

??依托独特的地理资源禀赋,朝阳加大政府引导,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朝阳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全市6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部跻身省级。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5家。

??朝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更孕育着金色的希望。与未来同行,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朝阳,正在以实干描绘着杂粮产业发展新图景。

责任编辑:白云
版权所有:篮球比分 主办单位:篮球比分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